5月29日,建始縣三里鄉(xiāng)大沙河村,萬其珍(左一)撐船擺渡過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
“老萬,過河!
“來噠!”竹篙輕點,船離碼頭,再往河底一撐,船頭已調(diào)向?qū)Π叮?9歲的萬其珍一天的擺渡工作便在這清晨的吆喝聲中開始了。
只因祖父一句承諾,建始縣三里鄉(xiāng)村民萬其珍在大沙河渡口義渡26年,風(fēng)雨無阻,分文不收,續(xù)寫萬家祖孫144年的“百年義渡”傳奇,被譽為“信義艄公”。
“過去高峰期,一天有近200人過河;現(xiàn)在,每天仍有20多人過河?!?月6日,萬其珍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大沙河村和渡口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敞亮的公路修到河邊,渡口旁修建了旅游公廁,村民開起農(nóng)家樂,昔日偏僻的渡口如今成了人們了解義渡精神的旅游打卡地。
一份承諾,百年義渡
萬其珍從小生活在大沙河,跟著父親及叔父學(xué)到了一手嫻熟的擺渡技術(shù)。1995年,他從叔父手中正式接過篙桿,也接過萬家的承諾。
1877年,萬其珍祖父萬作柱帶著家人,從監(jiān)利逃難至建始。初到大沙河村,萬家被當(dāng)?shù)厥谰余l(xiāng)鄰接納和接濟,得以安家落戶。這讓萬家人總想“為鄉(xiāng)親們做點什么”。
綿延群山間,大沙河穿村而過,將村子一分為二,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生產(chǎn)生活除了繞行幾十里山路,就只能渡河。
深諳水性的萬作柱看到許多村民自造木筏過河,常有人落水,便賣掉家里肥豬,打造了一條木船進行擺渡,還許下諾言:船一天不停,錢一文不收。
萬作柱去世后,萬其珍父親萬述材頂了上來。父親去世時萬其珍還小,這時叔父萬述榮接力義渡。
“答應(yīng)了鄉(xiāng)親們,就要負好這個責(zé)?!焙妥孑吀篙厒円粯?,無論酷暑寒冬、刮風(fēng)下雨,還是深更半夜,只要有人喊一聲“過河”,哪怕只有一個人,萬其珍也會起身擺渡——“只能船等人,不能人等船。”最忙時,他一天要撐船50個來回。
“一天過一百次河,他也不覺得麻煩?!碑?dāng)?shù)卮迕翊拮G逭f,全村1096人幾乎都坐過萬其珍的船,萬其珍渡船舒緩有力,不急不躁,穩(wěn)當(dāng)?shù)膫€性贏得鄉(xiāng)鄰好口碑。
自接過義渡篙桿,萬其珍的生命便與渡船系在一起。26年間,他撐壞3只船、幾十把竹篙。難得的是,雖然大沙河水時而淺約數(shù)尺,時而深過幾十米,但萬家撐船144年來,從未出過一起安全事故。
助鄉(xiāng)親們走上致富路
百年一諾,萬家人從不收費,如何生活?
大沙河村的村民們見萬家義渡分文不取,十分感激,就在渡口旁劃了幾畝地,一來方便萬家擺渡,二則可讓他們養(yǎng)家糊口。
多年前,建始交通部門允許渡口每人每次收取3元至5元擺渡費。有人按客流量算了一筆賬,認為萬家發(fā)財?shù)臋C會來了。而萬其珍覺得,祖上遺訓(xùn)代代傳下來,不能把規(guī)矩壞了,“祖上說過的話要算數(shù)!”
2006年,萬其珍不小心滑倒,摔壞胳膊。在外打工的大兒子萬芳權(quán)火速趕回來,接過篙桿。萬芳權(quán)就這樣成為了萬家義渡的第四代傳人。
“祖輩父輩們擺渡是報恩、是堅守,如果能將鄉(xiāng)親們‘?dāng)[渡’上致富路,更是義渡精神的一種延續(xù)!”萬芳權(quán)說。2017年,他利用空余時間,牽頭成立專業(yè)種植合作社,引進新品種蜜薯。目前,蜜薯種植合作社發(fā)展到240多戶、400多畝,其中50多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諾重如山,信義為先。小時候,爺爺經(jīng)常給我們講義渡故事,手把手教劃船?!痹诙魇┛h城做汽車修理工的萬秋林是萬其珍的孫子,今年26歲。他說,“如果有一天父親老了,爺爺劃不動了,我將成為萬家第五代擺渡人?!?/p>
近年來,萬其珍先后被評為“中國好人”、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國“誠信之星”、首屆“中華十大信義人物”……載譽歸來,他仍是河邊擺渡人。只要身體允許,萬其珍仍堅守渡口,一聽到村民的呼喚,就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噌”地站起身,解開船繩,起篙撐船。(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翟興波 通訊員 張國帆 熊桂玉 朱揚)
發(fā)表時間:2021-06-16 來源:湖北文明網(wǎng)
5月29日,建始縣三里鄉(xiāng)大沙河村,萬其珍(左一)撐船擺渡過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
“老萬,過河!
“來噠!”竹篙輕點,船離碼頭,再往河底一撐,船頭已調(diào)向?qū)Π叮?9歲的萬其珍一天的擺渡工作便在這清晨的吆喝聲中開始了。
只因祖父一句承諾,建始縣三里鄉(xiāng)村民萬其珍在大沙河渡口義渡26年,風(fēng)雨無阻,分文不收,續(xù)寫萬家祖孫144年的“百年義渡”傳奇,被譽為“信義艄公”。
“過去高峰期,一天有近200人過河;現(xiàn)在,每天仍有20多人過河?!?月6日,萬其珍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大沙河村和渡口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敞亮的公路修到河邊,渡口旁修建了旅游公廁,村民開起農(nóng)家樂,昔日偏僻的渡口如今成了人們了解義渡精神的旅游打卡地。
一份承諾,百年義渡
萬其珍從小生活在大沙河,跟著父親及叔父學(xué)到了一手嫻熟的擺渡技術(shù)。1995年,他從叔父手中正式接過篙桿,也接過萬家的承諾。
1877年,萬其珍祖父萬作柱帶著家人,從監(jiān)利逃難至建始。初到大沙河村,萬家被當(dāng)?shù)厥谰余l(xiāng)鄰接納和接濟,得以安家落戶。這讓萬家人總想“為鄉(xiāng)親們做點什么”。
綿延群山間,大沙河穿村而過,將村子一分為二,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生產(chǎn)生活除了繞行幾十里山路,就只能渡河。
深諳水性的萬作柱看到許多村民自造木筏過河,常有人落水,便賣掉家里肥豬,打造了一條木船進行擺渡,還許下諾言:船一天不停,錢一文不收。
萬作柱去世后,萬其珍父親萬述材頂了上來。父親去世時萬其珍還小,這時叔父萬述榮接力義渡。
“答應(yīng)了鄉(xiāng)親們,就要負好這個責(zé)?!焙妥孑吀篙厒円粯?,無論酷暑寒冬、刮風(fēng)下雨,還是深更半夜,只要有人喊一聲“過河”,哪怕只有一個人,萬其珍也會起身擺渡——“只能船等人,不能人等船?!弊蠲r,他一天要撐船50個來回。
“一天過一百次河,他也不覺得麻煩?!碑?dāng)?shù)卮迕翊拮G逭f,全村1096人幾乎都坐過萬其珍的船,萬其珍渡船舒緩有力,不急不躁,穩(wěn)當(dāng)?shù)膫€性贏得鄉(xiāng)鄰好口碑。
自接過義渡篙桿,萬其珍的生命便與渡船系在一起。26年間,他撐壞3只船、幾十把竹篙。難得的是,雖然大沙河水時而淺約數(shù)尺,時而深過幾十米,但萬家撐船144年來,從未出過一起安全事故。
助鄉(xiāng)親們走上致富路
百年一諾,萬家人從不收費,如何生活?
大沙河村的村民們見萬家義渡分文不取,十分感激,就在渡口旁劃了幾畝地,一來方便萬家擺渡,二則可讓他們養(yǎng)家糊口。
多年前,建始交通部門允許渡口每人每次收取3元至5元擺渡費。有人按客流量算了一筆賬,認為萬家發(fā)財?shù)臋C會來了。而萬其珍覺得,祖上遺訓(xùn)代代傳下來,不能把規(guī)矩壞了,“祖上說過的話要算數(shù)!”
2006年,萬其珍不小心滑倒,摔壞胳膊。在外打工的大兒子萬芳權(quán)火速趕回來,接過篙桿。萬芳權(quán)就這樣成為了萬家義渡的第四代傳人。
“祖輩父輩們擺渡是報恩、是堅守,如果能將鄉(xiāng)親們‘?dāng)[渡’上致富路,更是義渡精神的一種延續(xù)!”萬芳權(quán)說。2017年,他利用空余時間,牽頭成立專業(yè)種植合作社,引進新品種蜜薯。目前,蜜薯種植合作社發(fā)展到240多戶、400多畝,其中50多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諾重如山,信義為先。小時候,爺爺經(jīng)常給我們講義渡故事,手把手教劃船?!痹诙魇┛h城做汽車修理工的萬秋林是萬其珍的孫子,今年26歲。他說,“如果有一天父親老了,爺爺劃不動了,我將成為萬家第五代擺渡人。”
近年來,萬其珍先后被評為“中國好人”、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國“誠信之星”、首屆“中華十大信義人物”……載譽歸來,他仍是河邊擺渡人。只要身體允許,萬其珍仍堅守渡口,一聽到村民的呼喚,就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噌”地站起身,解開船繩,起篙撐船。(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翟興波 通訊員 張國帆 熊桂玉 朱揚)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shè)辦公室主辦
技術(shù)支持:荊楚網(wǎng)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