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通山“涼茶奶奶”免費送茶三十六載

A-   A+
發(fā)表時間:2024年09月09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wǎng)

徐桂梅和兒子到桂梅亭查看涼茶情況

徐桂梅老人在家中燒開水準備泡茶

兒子攙著徐桂梅從桂梅亭回家

年輕時,她助人為樂,涵養(yǎng)了一方好風氣;年老后,她樂善施茶,潤澤了無數(shù)趕路人。她就是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廈鋪鎮(zhèn)藕塘村的“涼茶奶奶”徐桂梅。不久前,中央文明辦發(fā)布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94歲的徐桂梅登上榜單。

9月5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藕塘村,探尋“涼茶奶奶”的溫暖故事。

為趕路人免費煮藥茶36年

9月5日上午11時許,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通山縣廈鋪鎮(zhèn)藕塘村。美麗的廈鋪河從村里緩緩流過,新建的石灣大橋連接兩岸。一座簡單而古樸的涼亭矗立在大橋橋頭一側(cè),涼亭正面上方的朱紅牌匾上寫著“桂梅亭”三個大字。“百善能行千里路,三山共煮一壺茶”,涼亭檐柱上刻著這樣一副楹聯(lián),醒目而傳神。

涼亭內(nèi)的石桌上,一個不銹鋼茶缸內(nèi)盛著小半缸微褐色的茶水。茶水中浸著的竹勺,把柄十分光滑,顯然已有相當?shù)哪觐^。茶缸旁邊,擺放著2個不銹鋼茶杯。

記者拿起一個茶杯,從茶缸內(nèi)舀起一些茶水喝下。除了茶香,記者還嘗到一種略帶苦咸的中藥味,身體頓時感覺清涼下來。

此時,炙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戶外氣溫高達37℃,附近的村民幾乎都待在家里休息,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

94歲的徐桂梅拄著拐杖,從數(shù)十米外的家里緩步走到?jīng)鐾?,揭開茶缸的蓋子,檢查里面的茶水是否夠喝。她頭發(fā)花白,臉上寫滿歲月的痕跡,但依然眼聰目明,精神矍鑠。

每天清早,徐桂梅都會燒好開水,泡上茶葉和川芎,待其自然放涼后,送到?jīng)鐾ぃ┶s路人免費取用。中午,她會到?jīng)鐾げ榭词欠裥枰m(xù)茶。晚上,她會把茶缸和茶杯收回,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干凈。這樣的舉動,她已經(jīng)堅持了36年。

簡陋的茶攤變身專屬茶亭

桂梅亭所在的藕塘村和附近的金山村等村子地處群山之中,林地多,耕地少,村民多以竹子、木材、藥材種植為主要生計來源。以前,村里交通不便,村民進山干活和外出辦事以步行為主,而桂梅亭是他們的必經(jīng)之地,一些做木材、竹子生意的商戶也經(jīng)常從此處經(jīng)過。從小在山里長大的徐桂梅深知趕路人對茶水的渴望,1988年,她做出了一個決定——免費為過路的村民、行人提供涼茶。

“當時,附近很多村民每天步行上山干活,路途很遠,也不好走,非常辛苦。我?guī)筒簧鲜裁疵Γ拖胫o他們提供一點茶水。”徐桂梅告訴記者。

從那時起,每年農(nóng)歷三月至十月,無論天晴還是下雨,徐桂梅每天都會免費提供涼茶。偶有身體不便或有事外出的時候,她就讓兒子鄭遠托代勞。起初的幾年,她大部分時間會守在茶亭旁,看到路人經(jīng)過,就會主動送上涼茶。此事慢慢傳開后,附近村民都知道了情況,她也就不用時時守著了。

36年過去,徐桂梅年歲漸長,茶亭周圍的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剛開始送茶的時候,廈鋪河上還沒有橋,村里也沒有專門的機動車道。2009年,河上架起了鐵索橋。4年前,河上又修建了可供車輛通行的石灣大橋。

第一次修橋的時候,家境并不寬裕的徐桂梅毫不猶豫捐出了自家的幾分地,還一缸一缸地給施工人員送茶水。第二次修橋的時候,她不僅每天幾趟送茶水,還帶頭捐了1000元。

徐桂梅最初的茶亭,只是一把雨傘撐起的簡陋小攤。2018年,通山縣文體局駐村工作組以她的名義建起一座茶亭,作為弘揚“桂梅精神”的符號。這座茶亭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桂梅亭。

桂梅亭建好后,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燒茶送茶,還負責維護亭子和周邊廣場的衛(wèi)生。亭子里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抹一抹,廣場兩天清掃一次。

飽經(jīng)風雨不改樂觀和善良

1930年6月,徐桂梅出生在藕塘村附近一個小山村,是家里的獨生女。10歲那年,母親過世了;16歲那年,父親也過世了。父親過世那一年,她嫁到藕塘村一戶鄭姓人家。在她20多歲時,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一兒一女。后來,她和第二任丈夫又養(yǎng)育了4個女兒。1993年,第二任丈夫去世。

徐桂梅年輕的時候,由于子女多,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好。第二任丈夫身體不好,她承擔了家里主要的體力活。犁地、插秧、割稻谷……徐桂梅都是一把好手,干起農(nóng)活來,絲毫不比男子差。

“這一輩子,母親吃了很多苦。”徐桂梅的兒子鄭遠托表示,母親非常賢惠,雖然飽經(jīng)風雨,但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除了忙農(nóng)活,她對于子女和丈夫也照顧得十分周到,子女們都順利長大成人。而且她樂于助人,鄰里關(guān)系十分和諧。看到村民干農(nóng)活需要幫忙、有人做紅白喜事需要人手……她都會主動幫忙。

正因如此,徐桂梅在村民中威望很高。村民們有時發(fā)生矛盾,還會請她調(diào)解。

“桂梅精神”潤澤十里八鄉(xiāng)

藕塘村村支書徐德煌介紹,他十幾歲上山砍柴的時候,經(jīng)常喝徐桂梅老人的涼茶。2003年到2008年期間,他做木材生意,經(jīng)常開車經(jīng)過桂梅亭。每次聽到有人經(jīng)過,老人都會出門查看,請他們喝茶?!斑@么多年來,不管是認識的、不認識的,她對每個人都是如此。哪家的小孩沒人帶,她也會臨時幫忙照顧。”徐德煌說,“其實她家的經(jīng)濟條件并不好,是低保戶,她能堅持這么多年送涼茶,非常不容易?!?/p>

藕塘村駐村干部徐三智介紹,徐桂梅老人心地善良,當?shù)卮迕穸挤浅W鹬厮?。這些年來,經(jīng)常有愛心人士或前來旅游的游客看望老人,給她送上茶葉、川芎等。

“石灣有個老媽媽,思想品德真不差。橋頭燒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有感于徐桂梅的精神,村民梁云娣創(chuàng)作了這樣一首山歌。

徐桂梅的事跡深深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在她的影響下,藕塘村形成了互幫互助、和諧友善的良好氛圍?!肮鹈肪瘛痹诋?shù)亓鱾鏖_來,涵養(yǎng)了全村乃至全鎮(zhèn)的好風氣。

廈鋪鎮(zhèn)鎮(zhèn)長曾欣宜表示,不僅是藕塘村,整個廈鋪鎮(zhèn)的群眾都把徐桂梅老人當成標桿,學她做人,學她處事。在廈鋪鎮(zhèn)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中,“桂梅精神”被多次提及;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里,“桂梅精神”被深入解讀。在“桂梅精神”的感召下,近年來,藕塘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年年位居全鎮(zhèn)前列,村民的衛(wèi)生環(huán)保意識持續(xù)增強,村容村貌變得越來越好。(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萬軍 通訊員 饒敏 張敏 金珂如 汪璐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萬軍)

責任編輯:李歡

中國好人|通山“涼茶奶奶”免費送茶三十六載

發(fā)表時間:2024-09-09 來源:湖北文明網(wǎng)

徐桂梅和兒子到桂梅亭查看涼茶情況

徐桂梅老人在家中燒開水準備泡茶

兒子攙著徐桂梅從桂梅亭回家

年輕時,她助人為樂,涵養(yǎng)了一方好風氣;年老后,她樂善施茶,潤澤了無數(shù)趕路人。她就是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廈鋪鎮(zhèn)藕塘村的“涼茶奶奶”徐桂梅。不久前,中央文明辦發(fā)布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94歲的徐桂梅登上榜單。

9月5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藕塘村,探尋“涼茶奶奶”的溫暖故事。

為趕路人免費煮藥茶36年

9月5日上午11時許,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通山縣廈鋪鎮(zhèn)藕塘村。美麗的廈鋪河從村里緩緩流過,新建的石灣大橋連接兩岸。一座簡單而古樸的涼亭矗立在大橋橋頭一側(cè),涼亭正面上方的朱紅牌匾上寫著“桂梅亭”三個大字?!鞍偕颇苄星Ю锫罚焦仓笠粔夭琛?,涼亭檐柱上刻著這樣一副楹聯(lián),醒目而傳神。

涼亭內(nèi)的石桌上,一個不銹鋼茶缸內(nèi)盛著小半缸微褐色的茶水。茶水中浸著的竹勺,把柄十分光滑,顯然已有相當?shù)哪觐^。茶缸旁邊,擺放著2個不銹鋼茶杯。

記者拿起一個茶杯,從茶缸內(nèi)舀起一些茶水喝下。除了茶香,記者還嘗到一種略帶苦咸的中藥味,身體頓時感覺清涼下來。

此時,炙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戶外氣溫高達37℃,附近的村民幾乎都待在家里休息,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

94歲的徐桂梅拄著拐杖,從數(shù)十米外的家里緩步走到?jīng)鐾?,揭開茶缸的蓋子,檢查里面的茶水是否夠喝。她頭發(fā)花白,臉上寫滿歲月的痕跡,但依然眼聰目明,精神矍鑠。

每天清早,徐桂梅都會燒好開水,泡上茶葉和川芎,待其自然放涼后,送到?jīng)鐾?,供趕路人免費取用。中午,她會到?jīng)鐾げ榭词欠裥枰m(xù)茶。晚上,她會把茶缸和茶杯收回,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干凈。這樣的舉動,她已經(jīng)堅持了36年。

簡陋的茶攤變身專屬茶亭

桂梅亭所在的藕塘村和附近的金山村等村子地處群山之中,林地多,耕地少,村民多以竹子、木材、藥材種植為主要生計來源。以前,村里交通不便,村民進山干活和外出辦事以步行為主,而桂梅亭是他們的必經(jīng)之地,一些做木材、竹子生意的商戶也經(jīng)常從此處經(jīng)過。從小在山里長大的徐桂梅深知趕路人對茶水的渴望,1988年,她做出了一個決定——免費為過路的村民、行人提供涼茶。

“當時,附近很多村民每天步行上山干活,路途很遠,也不好走,非常辛苦。我?guī)筒簧鲜裁疵?,就想著給他們提供一點茶水。”徐桂梅告訴記者。

從那時起,每年農(nóng)歷三月至十月,無論天晴還是下雨,徐桂梅每天都會免費提供涼茶。偶有身體不便或有事外出的時候,她就讓兒子鄭遠托代勞。起初的幾年,她大部分時間會守在茶亭旁,看到路人經(jīng)過,就會主動送上涼茶。此事慢慢傳開后,附近村民都知道了情況,她也就不用時時守著了。

36年過去,徐桂梅年歲漸長,茶亭周圍的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剛開始送茶的時候,廈鋪河上還沒有橋,村里也沒有專門的機動車道。2009年,河上架起了鐵索橋。4年前,河上又修建了可供車輛通行的石灣大橋。

第一次修橋的時候,家境并不寬裕的徐桂梅毫不猶豫捐出了自家的幾分地,還一缸一缸地給施工人員送茶水。第二次修橋的時候,她不僅每天幾趟送茶水,還帶頭捐了1000元。

徐桂梅最初的茶亭,只是一把雨傘撐起的簡陋小攤。2018年,通山縣文體局駐村工作組以她的名義建起一座茶亭,作為弘揚“桂梅精神”的符號。這座茶亭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桂梅亭。

桂梅亭建好后,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燒茶送茶,還負責維護亭子和周邊廣場的衛(wèi)生。亭子里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抹一抹,廣場兩天清掃一次。

飽經(jīng)風雨不改樂觀和善良

1930年6月,徐桂梅出生在藕塘村附近一個小山村,是家里的獨生女。10歲那年,母親過世了;16歲那年,父親也過世了。父親過世那一年,她嫁到藕塘村一戶鄭姓人家。在她20多歲時,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一兒一女。后來,她和第二任丈夫又養(yǎng)育了4個女兒。1993年,第二任丈夫去世。

徐桂梅年輕的時候,由于子女多,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好。第二任丈夫身體不好,她承擔了家里主要的體力活。犁地、插秧、割稻谷……徐桂梅都是一把好手,干起農(nóng)活來,絲毫不比男子差。

“這一輩子,母親吃了很多苦。”徐桂梅的兒子鄭遠托表示,母親非常賢惠,雖然飽經(jīng)風雨,但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除了忙農(nóng)活,她對于子女和丈夫也照顧得十分周到,子女們都順利長大成人。而且她樂于助人,鄰里關(guān)系十分和諧??吹酱迕窀赊r(nóng)活需要幫忙、有人做紅白喜事需要人手……她都會主動幫忙。

正因如此,徐桂梅在村民中威望很高。村民們有時發(fā)生矛盾,還會請她調(diào)解。

“桂梅精神”潤澤十里八鄉(xiāng)

藕塘村村支書徐德煌介紹,他十幾歲上山砍柴的時候,經(jīng)常喝徐桂梅老人的涼茶。2003年到2008年期間,他做木材生意,經(jīng)常開車經(jīng)過桂梅亭。每次聽到有人經(jīng)過,老人都會出門查看,請他們喝茶。“這么多年來,不管是認識的、不認識的,她對每個人都是如此。哪家的小孩沒人帶,她也會臨時幫忙照顧。”徐德煌說,“其實她家的經(jīng)濟條件并不好,是低保戶,她能堅持這么多年送涼茶,非常不容易?!?/p>

藕塘村駐村干部徐三智介紹,徐桂梅老人心地善良,當?shù)卮迕穸挤浅W鹬厮?。這些年來,經(jīng)常有愛心人士或前來旅游的游客看望老人,給她送上茶葉、川芎等。

“石灣有個老媽媽,思想品德真不差。橋頭燒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有感于徐桂梅的精神,村民梁云娣創(chuàng)作了這樣一首山歌。

徐桂梅的事跡深深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在她的影響下,藕塘村形成了互幫互助、和諧友善的良好氛圍?!肮鹈肪瘛痹诋?shù)亓鱾鏖_來,涵養(yǎng)了全村乃至全鎮(zhèn)的好風氣。

廈鋪鎮(zhèn)鎮(zhèn)長曾欣宜表示,不僅是藕塘村,整個廈鋪鎮(zhèn)的群眾都把徐桂梅老人當成標桿,學她做人,學她處事。在廈鋪鎮(zhèn)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中,“桂梅精神”被多次提及;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里,“桂梅精神”被深入解讀。在“桂梅精神”的感召下,近年來,藕塘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年年位居全鎮(zhèn)前列,村民的衛(wèi)生環(huán)保意識持續(xù)增強,村容村貌變得越來越好。(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萬軍 通訊員 饒敏 張敏 金珂如 汪璐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萬軍)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shè)辦公室主辦

技術(shù)支持:荊楚網(wǎng)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