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清晨,咸寧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內松柏蒼翠,清風低吟。106位捐獻者的名字鐫刻在名錄碑上,樹枝間飄動的寄語卡和碑前的鮮花寄托著人們對“生命使者”的無盡思念。春日陽光下,氣球騰空而起,帶著人們的思念飄向遠方。
當天,全省人體器官(遺體)捐獻緬懷紀念暨宣傳普及活動在此舉行,社會各界人士通過詩文朗誦、放飛氣球等方式,向無私的捐獻者們致以崇高敬意。
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在眾多捐獻者中,有一位退伍老兵。2024年10月,咸安區(qū)雙溪橋鎮(zhèn)楊仁村村民、77歲的吳作乾因車禍重傷。忍著病體的疼痛,他向家人首次表露了器官捐獻的愿望。
“父親當過兵,對生死看得很淡?!眱鹤訁切窆饣貞浀?,老父親60年代退伍后回鄉(xiāng)務農,始終保持著軍人特有的堅韌與熱忱。村民眼中的他是“萬能幫手”——從修電路到通水管,誰家有事他總是第一個趕到。
2024年12月,老人的病情突然惡化。面對“捐獻器官”的決定,他的5位直系親屬都在沉思。“要跨過心里那道坎不容易?!眳切窆馓寡?,但想到父親的心愿是挽救他人生命,全家人最終在《親屬確認登記表》上鄭重簽字。
“這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家風的傳承?!毕虒幨屑t十字會協調員史潔瓊全程見證了捐獻過程。她記得,吳家子女強忍悲痛簽署文件時,反復念叨著父親常說的話:“能幫人時絕不袖手旁觀?!薄皡抢习焉鸾獬啥Y物,讓絕望者重獲新生?!笔窛嵀偢锌卣f。
2024年12月29日,吳老的雙腎、肝臟和眼角膜成功移植給5位患者?!叭缃?,父親的視網膜仍通過他人注視著世界。在我心里,他從未離開。”吳旭光撫摸紀念園的名錄碑時輕輕地說。
陌生大愛換得姐妹新生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45歲的腎移植患者游玉華含淚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游玉華是一位腎衰竭移植患者,最初因腎衰竭引發(fā)心衰。在經歷10余年的病痛折磨后,湖北省人民醫(yī)院移植科專家告知,必須進行移植手術才能挽救生命。當時,游玉華80多歲的老父親執(zhí)意要把腎移植給女兒,可是檢查后才發(fā)現并不匹配。這讓游玉華的心再次沉到谷底。
經歷長時間的透析治療,游玉華終于在2017年等到了匹配的腎臟?!拔也恢蓝魅说男彰?,但我知道他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彼拥卣f。
手術成功后,游玉華的身體在專家團隊精心照料下逐漸康復,如今已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更令人感慨的是,2018年,她的姐姐也因相同疾病成功接受了移植手術。
“我們姐妹是幸運的,但這份幸運背后,是無數連姓名、性別、年齡都不知道的大愛捐獻者,用生命最后的火光為我們點亮了重生之路?!庇斡袢A說。
相繼完成移植手術后,游玉華與姐姐康復得非常好,姐妹倆堅強樂觀地生活,每年清明都會前往紀念園獻花?!拔抑孕母兄x這些大愛捐獻者,是你們賜予了千萬個像我一樣的移植患者們家人團聚、子承膝下的幸福時光?!庇斡袢A說出所有受捐者的心聲。
逾越“生命接力”的瓶頸
活動尾聲,湖北科技學院學生譚樾悅等9人獲頒遺體捐獻志愿登記證書?!霸谖业怯涀约旱拿謺r,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死亡可以是一個柔軟的動作,是把自己拆解成無數份祝福,散落至世界未見的遠方。那些被疾病啃噬、被意外截斷的人生,或許會因為這份饋贈重新長出完整的四季?!弊T樾悅說。
“作為醫(yī)務工作者,我深知器官移植對病床上等待重生的患者意味著什么。簽署器官捐獻志愿登記書,能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我很欣慰?!逼鞴倬璜I志愿者、湖北科技學院教師高睿說。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而能夠獲得移植機會的“幸運者”僅在2萬人左右。
眼下,越來越多志愿者開始幫助逾越這場“生命接力”的瓶頸。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實現人體器官捐獻407例,救治1313名器官衰竭患者,捐獻量居全國第五。截至2024年底,全省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分別達4654例、4387例和5829片,29.8萬名志愿者登記成為“生命接力者”。
“這些數字背后是千萬個家庭跨越生死的抉擇。”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說,在衛(wèi)健系統(tǒng)、醫(yī)療機構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器官捐獻 生命接力”的理念被更多的社會公眾理解和認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童晨曦 通訊員 胡林)
發(fā)表時間:2025-03-25 來源:湖北文明網
3月24日清晨,咸寧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內松柏蒼翠,清風低吟。106位捐獻者的名字鐫刻在名錄碑上,樹枝間飄動的寄語卡和碑前的鮮花寄托著人們對“生命使者”的無盡思念。春日陽光下,氣球騰空而起,帶著人們的思念飄向遠方。
當天,全省人體器官(遺體)捐獻緬懷紀念暨宣傳普及活動在此舉行,社會各界人士通過詩文朗誦、放飛氣球等方式,向無私的捐獻者們致以崇高敬意。
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在眾多捐獻者中,有一位退伍老兵。2024年10月,咸安區(qū)雙溪橋鎮(zhèn)楊仁村村民、77歲的吳作乾因車禍重傷。忍著病體的疼痛,他向家人首次表露了器官捐獻的愿望。
“父親當過兵,對生死看得很淡?!眱鹤訁切窆饣貞浀?,老父親60年代退伍后回鄉(xiāng)務農,始終保持著軍人特有的堅韌與熱忱。村民眼中的他是“萬能幫手”——從修電路到通水管,誰家有事他總是第一個趕到。
2024年12月,老人的病情突然惡化。面對“捐獻器官”的決定,他的5位直系親屬都在沉思?!耙邕^心里那道坎不容易。”吳旭光坦言,但想到父親的心愿是挽救他人生命,全家人最終在《親屬確認登記表》上鄭重簽字。
“這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家風的傳承。”咸寧市紅十字會協調員史潔瓊全程見證了捐獻過程。她記得,吳家子女強忍悲痛簽署文件時,反復念叨著父親常說的話:“能幫人時絕不袖手旁觀。”“吳老把生命拆解成禮物,讓絕望者重獲新生。”史潔瓊感慨地說。
2024年12月29日,吳老的雙腎、肝臟和眼角膜成功移植給5位患者。“如今,父親的視網膜仍通過他人注視著世界。在我心里,他從未離開。”吳旭光撫摸紀念園的名錄碑時輕輕地說。
陌生大愛換得姐妹新生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45歲的腎移植患者游玉華含淚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游玉華是一位腎衰竭移植患者,最初因腎衰竭引發(fā)心衰。在經歷10余年的病痛折磨后,湖北省人民醫(yī)院移植科專家告知,必須進行移植手術才能挽救生命。當時,游玉華80多歲的老父親執(zhí)意要把腎移植給女兒,可是檢查后才發(fā)現并不匹配。這讓游玉華的心再次沉到谷底。
經歷長時間的透析治療,游玉華終于在2017年等到了匹配的腎臟?!拔也恢蓝魅说男彰?,但我知道他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彼拥卣f。
手術成功后,游玉華的身體在專家團隊精心照料下逐漸康復,如今已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更令人感慨的是,2018年,她的姐姐也因相同疾病成功接受了移植手術。
“我們姐妹是幸運的,但這份幸運背后,是無數連姓名、性別、年齡都不知道的大愛捐獻者,用生命最后的火光為我們點亮了重生之路?!庇斡袢A說。
相繼完成移植手術后,游玉華與姐姐康復得非常好,姐妹倆堅強樂觀地生活,每年清明都會前往紀念園獻花?!拔抑孕母兄x這些大愛捐獻者,是你們賜予了千萬個像我一樣的移植患者們家人團聚、子承膝下的幸福時光?!庇斡袢A說出所有受捐者的心聲。
逾越“生命接力”的瓶頸
活動尾聲,湖北科技學院學生譚樾悅等9人獲頒遺體捐獻志愿登記證書?!霸谖业怯涀约旱拿謺r,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死亡可以是一個柔軟的動作,是把自己拆解成無數份祝福,散落至世界未見的遠方。那些被疾病啃噬、被意外截斷的人生,或許會因為這份饋贈重新長出完整的四季?!弊T樾悅說。
“作為醫(yī)務工作者,我深知器官移植對病床上等待重生的患者意味著什么。簽署器官捐獻志愿登記書,能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我很欣慰?!逼鞴倬璜I志愿者、湖北科技學院教師高睿說。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而能夠獲得移植機會的“幸運者”僅在2萬人左右。
眼下,越來越多志愿者開始幫助逾越這場“生命接力”的瓶頸。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實現人體器官捐獻407例,救治1313名器官衰竭患者,捐獻量居全國第五。截至2024年底,全省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分別達4654例、4387例和5829片,29.8萬名志愿者登記成為“生命接力者”。
“這些數字背后是千萬個家庭跨越生死的抉擇?!笔〖t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說,在衛(wèi)健系統(tǒng)、醫(yī)療機構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器官捐獻 生命接力”的理念被更多的社會公眾理解和認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童晨曦 通訊員 胡林)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