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yǎng)城市品格與文明氣質 紅色精神賦能武漢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

A-   A+
發(fā)表時間:2021-05-20 10:14    來源:湖北文明網(wǎng)

  此前,武漢已連續(xù)三屆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今年,全城依舊向著這個美好目標挺進。

  在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持續(xù)過程中,深厚的紅色文化、充盈的紅色精神、磅礴的紅色力量為這座英雄之城、文明之城加成發(fā)力,促動城市不斷躍上文明新高度。

   

  2020年3月13日,在江岸區(qū)新村街鐵南社區(qū),志愿者接力從車上卸下居民團購的菜品。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郭良朔 攝 

  黨的領袖在武漢的偉大實踐鼓舞人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 

  武漢是中國革命發(fā)祥地之一,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戰(zhàn)略要地。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黨的領袖、無數(shù)共產(chǎn)黨員用進取精神踐行初心使命,在武漢留下豐富寶貴的歷史經(jīng)驗。紅色力量、紅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當中。

  武漢是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提出的重要起點。1927年,毛澤東在漢完成經(jīng)典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主持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為推動農民武裝力量的興起進行了初步且極其重要的探索。

  那一年,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在這次決定黨的命運的重要會議上,毛澤東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指明中國革命走向農村、開展武裝斗爭的基本方向。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40余次來到武漢。在這里,他深入工廠、礦山、學校、農村、機關調查研究,與群眾共冷暖。在這里,他擘畫建設藍圖,決策一批重點項目落戶湖北,會見大批外國政要和代表團。1956年,63歲的毛澤東首次在武漢橫渡長江,揮毫寫下著名詞作《水調歌頭·游泳》。之后的10年間,他又多次在武漢暢游長江。“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薄安还茱L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泵珴蓶|詩詞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不斷激勵中國人民克難奮進。

  習近平總書記對武漢情深似海、厚望如山。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考察,正值大雨。他挽著褲腿、撐著雨傘,前往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qū)等地考察。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湖北等地,考察長江經(jīng)濟帶發(fā)展和經(jīng)濟運行情況。在武漢,他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jīng)濟帶發(fā)展座談會,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洶涌來襲,武漢是習近平總書記最深切的牽掛??倳浾贫骖I航,武漢保衛(wèi)戰(zhàn)迅速打響。從大年初一至5月15日,1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會議,次次矚目湖北武漢。

  2020年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并視頻連線湖北武漢抗疫前線。3月10日,在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前往火神山醫(yī)院、東湖新城社區(qū)等地看望慰問一線工作者,為武漢抗疫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力量。早在武漢“解封”之前一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就開始為武漢復工復產(chǎn)、疫后重振作出部署,作出“搭把手、拉一把”的重要指示。

  每到重大時刻,總書記為我們領航定向;每遇艱難坎坷,總書記給我們信心與力量。

  黨的領袖在武漢的革命經(jīng)歷、行動實踐、建設擘畫,凝結為這座城市最深邃的文化底蘊、城市品格,感染著一代又一代武漢市民,鼓舞著我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去建設更加美好的城市家園,永不停步。

   

  2020年9月29日上午10時,在江岸區(qū)大江園社區(qū)廣場,花橋街居民代表、志愿者等500余人高唱國歌和《歌唱祖國》,表達對祖國最真摯的情感。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周超 攝 

  英雄輩出的城市史養(yǎng)成英雄的城市品格與文明氣質 

  紅色精神代代傳,塑造了武漢這座英雄之城。

  1920年8月,武漢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在全國最初成立的6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中第二個成立,董必武、陳潭秋等7位湖北革命青年由此開始了黨組織壯大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星火燎原使命。他們?yōu)榱酥袊嗣竦慕夥攀聵I(yè)殫精竭慮、英勇奮斗。

  發(fā)生在江岸區(qū)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chǎn)黨初露鋒芒時精彩而悲壯的亮相,施洋等先烈用熱血鑄就“二七精神”,凝聚了團結戰(zhàn)斗、生死與共的革命信念和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激勵一代代青年奮勇前行。

  1927年前后,武漢處在中國革命的風暴中心地帶,各種歷史大事件先后在這里發(fā)生。毛澤東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寫下指導今后革命的經(jīng)典著作。周恩來、朱德以及其他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風云際會于武漢三鎮(zhèn)。這一年,他們從武漢出發(fā),走向南昌起義,走向秋收起義,走向井岡山。

  在各個重要歷史時期,武漢都英杰輩出。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武漢成就群星燦爛的城市風景,被譽為“一城好人、道德高地”。

  目前,武漢共有15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17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人數(shù)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此外,武漢還有“中國好人”108人(組)、“感動中國人物”16人,以及一大批省級、市級先進典型。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武漢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醫(yī)護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等不懼風雨、堅守一線。一大批先進典型傳大愛、擔大義,是英雄的人民撐起英雄的城市。

  “人民英雄”張定宇是武漢扎根醫(yī)療一線的杰出代表。疫情期間,他沖鋒在前、身先士卒。他以鋼鐵般意志帶領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干部、職工救治了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為打贏湖北保衛(wèi)戰(zhàn)、武漢保衛(wèi)戰(zhàn)作出重大貢獻。那一句“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燃起無數(shù)信心和希望。

  他們的身影是所有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共同縮影。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湖北保衛(wèi)戰(zhàn)取得決定性成果,凝聚成“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每一位先進典型就是一面鮮艷的旗幟。他們是英雄城市英雄傳統(tǒng)的結晶。同時,他們的英雄品格又內化為城市傳統(tǒng),孕育和吸引著新的成員、新的戰(zhàn)士不斷成長、投身其中。武漢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循環(huán)中不斷養(yǎng)成自己的城市品格,提升文明氣質。

  “志愿者之城”人人是志愿者,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符合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崩斡浟暯娇倳浀膰谕校錆h千萬市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粗略統(tǒng)計,武漢目前實名注冊的志愿者接近200萬名,幾乎每6個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武漢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志愿者之城”,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城市美好風景”。

  這些志愿者中,有資深長者吳天祥,幾十年如一日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把群眾當親人;有老當益壯的講解員胡昇,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周都要在湖北省博物館作志愿講解10多個小時,義務進校園、軍營、社區(qū),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講中國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更多的志愿者是年輕人?!?0后”姑娘、音樂教師華雨辰在2020年武漢“封城”當天就當起志愿者,接送醫(yī)護人員上下班,協(xié)助交警測量司機體溫,為建設方艙醫(yī)院搬運物資;快遞小哥汪勇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接送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職工上下班,帶領其他志愿者保障金銀潭醫(yī)院職工就餐、出行等,感動無數(shù)網(wǎng)友。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最關鍵時刻,武漢啟動實施“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志愿者招募令發(fā)出僅一天時間,報名人數(shù)就突破萬人。志愿者們不懼風險、不畏艱辛、不計回報,用擔當奉獻的實際行動筑牢聯(lián)防聯(lián)控、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今年,以“武漢因你而榮”為主題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正在蓬勃開展。

  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主人翁。每遇急事、難事、大事,武漢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疤焓拱住薄伴蠙炀G”“守護藍”“志愿紅”迅速集結?!拔沂屈h員,我先上!”誓言鏗鏘,丹心閃耀。

  如今的武漢,不光是志愿者一如既往地幫助著他人,經(jīng)歷了疫情淬煉的所有市民都更加堅強、友善、文明:雙休時,硚口區(qū)多個街道的下沉黨員、志愿者都會走上十字路口,引導交通文明;82歲民間湖長劉智修和她的銀發(fā)護湖隊經(jīng)常到鯇子湖畔巡湖,看見垃圾就撿起來;“全國最美志愿者”蔡飛發(fā)起成立的經(jīng)緯志愿者服務隊,在春暖花開的3月份把溫暖送進大別山革命老區(qū)新崗小學;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武漢成為全國最熱門的出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武漢市民禮讓外地游客蔚然成風,人們在旅游、交通、餐飲、休閑諸多方面都盡量提供過硬的品質、周到的服務……

  “大家都在出力?!焙鷷N說,“武漢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每個市民都不愿意做旁觀者、局外人?!?/p>

  人人參與、人人奉獻、人人共享,以創(chuàng)城為動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武漢正在發(fā)生從“外觀”到“肌理”的深刻變化。英雄城市與英雄人民共同成長、走向未來。(長江日報 記者 鐘磬如)

責任編輯:王炯
  • 湖北省文明網(wǎng)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wǎng)
投稿郵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備18025215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4607號